当前位置:中国机器人峰会  >> 峰会新闻

宝马抢跑,奔驰急了?

发布时间:2024-03-19来源:中国机器人峰会

工业自动化领域有一个核心命题:将更多重复枯燥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以提高生产效率。
从检测到物流,机器换人的步伐从按下启动键开始,一刻也未曾停歇。但总有一些工作,由于空间复杂、流程繁琐、作业灵活多变等因素,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完全胜任,只能给人“打下手”,混个“金牌辅助”。
但随着AI风起,人形机器人概念再度炒热,成了足以傲视科技圈的“热门单品”。
暂且不谈总被诟病的“讲故事”,OpenAI大模型加持下能理解、对话、回忆、运动,甚至会模仿人类“结巴”的Figure 01,用短短两分半的视频,成功破圈。


被OpenAI等一众巨头强势押注、以26亿美元估值晋升独角兽的Figure,加上开年仅3月就收获多笔超亿元融资的一级市场,足以说明今年VC的钱还将持续流入,给人形机器人这只潜力股输血造势。
面对商业化问题,制造业成了人形机器人试点的第一站,宝马、奔驰、蔚来等各路车企也迅速拥抱“人形大军”。

宝马抢跑

今年1月,宝马官宣与Figure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在其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斯巴坦堡的制造工厂部署Figure 01人形机器人。

Spartanburg工厂是宝马在美国唯一的整车生产基地,每天产出约1500辆车,出口额高达96亿美元,也被成为“X系列的故乡”。宝马希望通过引入Figure 01人形机器人,进一步提升工厂的自动化水平。
也就是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各位的X3、X4、X5、X6、X7都是人形机器人生产的。

不过就目前信息来看,Figure 01将在哪个汽车制造环节工作还未公布,但宝马已进行少量部署并收集反馈,若达到预期效果,将逐步增加人形机器人的使用量。
对于宝马而言,引入人形机器人的决心来自于对生产线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追求。汽车制造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重复性工序占据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大幅降本增效,那么在汽车工厂的大规模复制将成为必然趋势。

奔驰紧随


近日,Apptronik宣布已与梅赛德斯-奔驰达成合作,将在制造工厂试点阿波罗(Apollo)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环境中的应用。

梅奔董事会成员、生产经理负责人Joerg Burzer也在领英“认领”,并表示:我们正处于这一激动人心的技术之旅开端,将借助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塑造未来生产。

对此有网友表示:你们车企之间的竞争真有意思。

Apptronik孵化于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器人实验室,在公司建立之初的2004年,公司主要由多个政府和私营部门项目资助技术开发外骨骼和物流臂,这也给公司后续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积累打下基础。
直到2023年,阿波罗人形机器人的完全体才正式亮相。
阿波罗人形机器人高1.7米、重72.6公斤,最大可举起25公斤重物。与追求“通用人工智能“的Figure 01不同,Apollo更注重“物理智能“,即机械操作能力,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更换头部传感器、底盘形式等。

据了解,奔驰目前正在探索让Apollo机器人将经过自身检查的零部件运送至生产线上的工人手中,未来还可能被用于搬运装有成套零件的运输箱等工作。
将Apollo引入产线,既是缓解企业长期以来的用工荒,也是为了延伸人工自动化能力,让工人专注核心与智能化。奔驰表示:“希望了解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的潜力,以填补低技能、重复性和高强度体力岗位,本着制造世界顶级的品质出发。“
据悉,奔驰将率先在匈牙利一家工厂试水,不过它们没有透露试点规模,而这或许也出于商业因素的考量(因为宝马也没有透露)。
不过从公开图来看,Apollo机器人已能完成装载、运输组件箱等工作,并没有什么酷炫的操作,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还是那么“朴实无华”。


为什么车企都在做机器人?

纵观全球,车企、互联网公司和机器人制造商都在抢做人形机器人,想要分食这块大蛋糕。
汽车企业拥有先进的自动驾驶、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储备,且工厂环境复杂,为人形机器人的实战考验提供了绝佳场景;互联网公司则在算力、大模型和云计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助于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智能化能力;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创新,是关键的技术驱动力量。
仅就车企而言,特斯拉打造了面向自家工厂的“Optimus”系列,比亚迪也投资了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机器人”蔚来选择与“人形第一股”优必选牵手,而Figure AI和Digit已进入宝马、亚马逊、GXO等物流大厂试点。

除了客户视野持续扩大,融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3个月内就有超5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圈到超亿元融资。
由此看来,对于制造业来说,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发展方向是一个求胜之举。它帮助资本投入、制造线改造有了落脚点,也为长期用工荒问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有业内数据显示,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汽车工厂存在劳动力缺口,德奔更是将劳工短缺视为“定时炸弹“,恐影响生产运转。

降本增效也是汽车厂商另一重要目的。据悉,装配工人成本占整车生产成本10%左右,如能替代高达几成便有巨大空间。相比改造工厂布局以适应工业机器人,引入人形机器人更耗资小、见效快。
不过,尽管汽车厂商的试点如火如荼,但真正批量部署恐怕还需数年时日。

目前人形机器人远非极端可靠、高效。以上文提及Apollo机器人的4小时电池续航力为例,中小企业可能难以承受大规模采购和运维的高成本负担。并且,目前的人形机器人算力、感知能力均有待加强,对自主性和复杂操作支持有限。

人形机器人技术这段路不说走到尽头,而是才刚刚开始。
并且事实上,不少对人形机器人投资最为积极的巨头,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着改变未来生态的力量。这种广泛影响力来自他们业务辐射的深度、机器人效力的广度。
以特斯拉为例,它不仅拥有自家机器人产品,还在智能驾驶、能源、电池等领域不断前行,生态系统越发庞大。一旦这些巨头在机器人上“All in“,后续影响必将波及整个产业链。

另外,人形机器人的外型也不乏争议。它们应该偏向人性化设计、拥抱“未来“工业风格,亦或是要让它们和人类“渐行渐远“呢?毕竟当这些仿生体和真人混杂时,人们如何辨识双方身份?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逼真的机器人?这也是个问题。
总之,人形机器人的浪潮已经来临人形机器人正在给全球产业格局带来极大冲击,它们有望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的重要力量,但前方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已开启一扇探索之门,你我都是见证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