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17-08-08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峰”云际会梁弄镇,智能时代机器人。
八方友人齐相聚,四明山水长精神。
无心风景东道主,踏破铁鞋吃送住。
会议圆满来客散,方知山水也含情。
一、“大内总管”——“细碎的工作特别多”
5月16日上午,一场大雨不期而遇。会场内,峰会如火如荼地举行中,并未受影响。会场外,车辆接送、交通指挥、就餐准备亦是紧张而忙碌的准备着。负责这些后勤接待工作的杨建海,已全然不顾这挥洒的雨水,不断地通过电话与司机、交警、酒店人员、志愿者、会场相关负责人等沟通着,来回奔走,查看情况。
不知何时,杨建海脚下的鞋子由于来来回回走个不停,又一直淋雨,已裂开好几个口子,要“罢工”了。直到鞋子湿乎乎不太好走路了,杨建海这才察觉。不过,他也没有时间回家去换鞋,就干脆穿着这双破鞋坚持忙完了一天的工作。
身边的同事看到了这一切,事后还调侃他“穿着一双破鞋在峰会中来回走”,但无不为其称赞。
“后勤工作特别细碎,各方都要联络、协调好,才能确保参会人员在峰会期间的吃住行。”杨建海告诉我们。
杨建海与志愿者们交流服务工作
时任余姚市梁弄镇党政办主任的杨建海,日常也是如“大内总管”一样,负责“上传下达”,协调各方的工作。峰会会场即位于梁弄镇。杨建海也是竭尽全力尽“地主之谊”,在峰会中主要负责车辆接送、住宿、就餐等后勤接待这项保障大后方的工作,同时还承担起工程项目和环境管理的监管与督查任务。
杨建海介绍到,本届峰会特别开通了“机器人大道”,为峰会出行带来很大便利。为在峰会前顺利完工,梁弄镇主要领导、村镇建设办同志和后陈村干部与工人一起昼夜奋战,才使得近千米的“机器人大道”,18天左右就抢修竣工。场馆建设、周边环境绿化也都加班加点、下了不少功夫。杨建海还特别强调,建设工人十分辛苦,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他,在跟进工程进度、督促监察上则是日日不落,毫不松懈。
二、后勤接待——“跟想象有很大差距”
峰会期间免费提供就餐、接送车辆,同时提供指定住宿酒店。吃住无小事,接待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严细认真、一丝不苟,尤其是吃、住、行更是环环相扣,各有难点。
首先就难在住宿安排上。由于峰会嘉宾入住酒店多,且较为分散,除了余姚宾馆、健峰培训城、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开元曼居、开元山庄这些指定酒店,还存在嘉宾自行安排住宿的情况,这就为接待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需要一一确认,制定多个预选方案。杨建海表示,住宿安排不落实,接下来的车辆、就餐准备工作就很难推进。
其次,就餐也是一大难点,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点就餐人员的接送、就餐量的把控和餐饮的安全。在住宿安排妥当的基础上,大会主要根据就近原则安排就餐。餐饮也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确认,由值得信赖的商家提供,保质保量。杨建海告诉我们,会议期间有些参加过峰会的人员驾轻就熟,并未按指定的地点就餐,所幸,他们针对每个就餐地点都准备至少3个预案,提前让提供餐饮的商家、酒店准备好充足的餐饮量和就餐空间。
三、车辆安排——“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
“会议车辆的安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至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杨建海还忍不住感慨,刚开始的时候预想的太简单了,越临近峰会越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直到会议期间还不断的调整方案。
本届峰会采取两种报名方式,相应的有两种参会人员:一种是能参加开幕式;一种是不能参加开幕式。这就直接导致参会人员入住时间的不确定,进而影响了车辆接送的安排,再加上未住进指定酒店和自驾参会的人员等情况,杨建海认识到自己开始想简单了,车辆安排需要重新调整。
初遇挫折,杨建海不给自己慌乱的时间,立马就行动起来。到了15日下午参会人员前来报到时,他和同事们就每隔2-3小时统计一次人数;18:00之后,1-2小时统计一次;22:30以后,参考相关数据,便开始根据最新情况调整方案及预备方案。无心饮食与睡眠,会议期间,杨建海和身边的同事们几乎是彻夜无眠。第二日,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杨建海介绍到,像余姚宾馆这一个报到点就有参加开幕式、不参加开幕式和余姚本地企业等3种不同参会人员在此乘车,16日一大早他们就马不停蹄地与酒店人员、大巴车司机、交警、志愿者、会场人员等各方开始了全天24小时的联系与协调。
杨建海与交警们交流车辆通行工作
“试想一下三十几辆大巴车排起来有多长?如何保障每一个嘉宾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车?”杨建海讲到,在峰会期间,大巴车的停放点很重要,尤其是第一辆车,一定要停好,下面的车才不会乱。谈到这里,杨建海激动地站起来,手脚并用,给我们比划讲解起来。在峰会举行前,他就是这样细心地反复用脚步实地预测每一辆大巴车的停放点。峰会期间,更是不离开,也无心坐下,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叮嘱。
为方便乘车,峰会不仅将行程表提前发给每一位参会人员,每辆大巴车还安排一位随车志愿者,会场内和大巴车的四面也都布置有显眼的车辆指示牌,还安排有警车引导。杨建海告诉我们,除了“视觉”提醒,他们还与志愿者一边现场举着乘车引导牌,一边发出了“语音导航”——“到XXX去的车在这边”,确保不漏掉一个嘉宾。
一天工作结束后,神经紧绷的杨建海才终于露出了些微笑,抬头发现夕阳包裹下的四明山水分外美丽。不过,杨建海仍不敢松懈半分,定了定神,快步回到熟悉的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对各项工作进行梳理。“不瞒你说,直到大会最后一天,方案仍在不停地调整。”杨建海颇为感慨地说到。在后期调研回访时了解到,参会人员普遍表示本届峰会的车辆接送井然有序,很用心很专业,非常满意。
四、“峰”暴姚城——“下一届峰会会做得更好”
峰会期间,镇上设有4个关卡,来往车辆和人员都要接受检查。交流增益理解,考虑到这可能影响镇上村民的出行,梁弄镇所有的镇干部、村干部都奔赴“峰会一线”,努力做好基层工作。“这么重要的业界会议在这里举行,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梁弄古镇,镇上百姓都非常支持、自豪”,杨建海说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是非经过不知难”,回首峰会期间的点滴工作,杨建海坦言,接待工作没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此次从中收获了很多,也对下一届峰会举办的更好充满了信心。在我们问到有何建议时,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峰会已在余姚举办了两届,成效显著,相关机器人的知识普及也比较广,余姚百姓包括其他地方的人对机器人也都很感兴趣,是否可以让更多的民众参观峰会展览;然后就是参会嘉宾阵容上可以再强大些,带来更多的思想碰撞;还有就是吸引更多企业、好的项目落户余姚。
访谈到最后,小编终于没忍住,问到了那双“因公殉职”的鞋子。对此,杨建海谦虚地说到,“没你们说的那么夸张,开了几个口子倒是真的,当时没觉得,事后感觉黏黏糊糊的才发现,被同事‘嘲笑’了好久。不过用胶粘下还是能穿的”杨建海微笑着指了下依然穿在脚上的那双鞋。
杨建海(右)与嘉宾凯文·凯利合影
编后语:磨破一双鞋,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峰会中如杨建海这样忠于职守、具有忘我精神的工作人员都值得我们称赞学习。坚持做好一件事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不断的学习、进步,方能收获更佳的成果。中国机器人峰会中的每一位都在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