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你的工作会被机器人抢走吗?看专家们如何解读机器人恐慌症

发布时间:2020-01-03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机器人会取代你的工作吗?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北京大学刘宏教授、盛开互动CEO曾祥永等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近期,德意志银行“招聘”机器人替代人工,裁员1.8万人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机器人是否导致人类失业”的热议。牛津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未来10年机器人将取代全球2000万个制造业岗位,多种低技术职业人员将面临失业危机,甚至,会计、新闻主播、记者等职位也面临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

此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2020年工业发展报告》指出,机器人在内的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其实是在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摧毁就业机会。

随着各省市“机器换人”的推进,我国的一些制造车间、物流园区中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上岗,若机器人代替人类20%的劳动力,会不会造成20%的人失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刘宏在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就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表示,机器换人造成的不是失业,而是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20%。

刘宏教授

知名刊物《咬文嚼字》12月初公布的“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就有“996”一词,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这个制度让不少人叫苦不迭。刘宏教授设想,当有一天机器人高度发达,可以替代人80%的劳动时,也不是80%的人失业,而是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80%,也就是每周工作一天8小时就够了。

在很多行业,机器人被用于重复性的工作,使人类可以从中解脱,做更富有创造力、更高价值的工作。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北京盛开互动科技有限公司CEO曾祥永也在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强调,智能技术的应用本质上是为了极大程度释放人类的体力与脑力。让机器人、人工智能有人的行为思考,这是终极目标。

曾祥永博士

普通工人如何从事更高的工作呢?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曾丽敏教授介绍了来自德国创业公司Wandelbots开发的平台,据悉,该平台使不会写代码的普通工人,也可以完成机械臂的编程操作。曾利敏教授认为,大众化需要靠机器人来提高生产率他们公司所研发的产品,不是为了取代人工,而是人类下达命令,让机器去执行。

 

曾利敏教授

中国日前正在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在机器人中长期产业规划呼之欲出的前景下,业内预计未来5到10年,机器人的替代率将达30%以上。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研究,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大众也不需要过度担忧自己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的大量使用或许将推动一周工作八小时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因此,我们不如放弃“杞人忧天”式的思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