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18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逐步渗透到千行百业中,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年初,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响应着国家的号召,各地也相继推出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方案,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大机器人产业集中地,今天就来看看,到2025年,这三地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吧。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指出,到2025年,北京市要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示范场景、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是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发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优势,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协作、特种/公共服务、物流四类优势产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二是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建立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整机应用一体化贯通机制,以需求带动机器人产业稳链、补链和强链。
三是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面向医疗、制造、建造、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重点领域需求,支持企业与用户联合开发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模式推广。
四是深入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聚焦机器人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等产业配套环节,建设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要素配置水平,促进优质企业等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五是优化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聚焦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链协作,推动全市机器人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高效匹配,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培育打造一批机器人产研结合、产用结合特色集聚区。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到2025年,上海将力争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围绕以上目标,未来上海将牵头开展工业智能提升行动、服务场景拓展行动、集群生态优化行动等三项重点行动,支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工业智能提升行动,上海正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计划,已打造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0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和100家市级智能工厂。
据悉,未来三年,上海市将围绕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一业一策”“分级分类”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累计建设20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市级智能工厂,带动工业机器人应用量新增2万台,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100台/万人。
开展服务场景拓展行动,未来三年,上海将聚焦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重点方向,促进服务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支持创新投入,通过首台突破、人工智能等专项支持机器人企业投入技术攻关、开发新款产品、抢跑创新赛道。
二是促进场景开放,鼓励机器人企业与用户单位积极对接,打造智慧医疗、智能建造、智慧社区等特色场景。
三是打响行业品牌,滚动遴选发布第二批、第三批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形成家喻户晓的机器人“上海品牌”。
《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644亿元,相比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1582亿元,同比增长3.9%。
具体从产业链细分领域来看,机器人工业系统集成、本体、核心零部件分别产值占比分别为42.32%、37.91%、19.77%,如今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条建设基本完备,基础技术实力充足,在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秀本土机器人企业。
此前《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要完成四项工作目标:
(一)产业规模跃升。到2025年,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其中无人机产业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实现快速增长。
(二)创新能力提升。到2025年,我市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精度、可靠性、平均寿命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1个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20家企业技术中心。
(三)产业应用拓展。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电子信息、汽车、教育、安防、物流等领域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深度应用案例,实现智能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四)产业生态优化。到2025年,打造一批检测认证、标准制定、知识产权运维等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配套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智能机器人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计划》提出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示范应用推广、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支撑能力建设等四大重点任务,并提出核心零部件与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工程、智能机器人示范应用工程、智能机器人云化协同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
空间布局上,在福田区、南山区、前海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宝安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发挥南山区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重点打造我市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集聚区。支持福田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科创高地。将宝安区打造成为覆盖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的机器人全链条集聚区。依托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建设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中国机器人峰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