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Top10盘点,来看看你的城市上榜了吗?

发布时间:2023-08-16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机器人市场,2022年规模达到124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分别为87亿美元、65亿美元、22亿美元。2017-2022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2%,领先全球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自2013年以来,各地政府结合自身优势特点,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发展机器人产业政策,其中涵盖从研发、生产到应用全链条的相关支持政策,期间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先发优势的城市陆续在区域竞争中领跑。此外,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赛道以及新应用持续涌现,城市之间产业的竞争除了传统的硬实力之外,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被凸显。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分布已逐渐形成鲜明的区域格局。


以下为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排名Top10盘点,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哪些城市处于领跑位置。



Top1:深圳


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644亿元,相比2021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1582亿元,同比增长3.9%。具体从产业链细分领域来看,机器人工业系统集成、本体、核心零部件分别产值占比分别为42.32%、37.91%、19.77%。其中,受益于新能源车、半导体、光伏等下游需求的增长,中游本体企业营收普遍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核心零部件在国产替代的需求下,也在稳定增长。


目前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条建设基本完备,基础技术实力充足,在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秀本土机器人企业。从机器人企业数量上看,2022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企业总数量达到1018家,较2021年945家同比增长7.68%,已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势。


Top2:上海


据上海市委外宣办介绍,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6台/万人)两倍还多,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723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细分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260台/万人。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上海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少于2万台,三年间,上海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将提升100台/万人。


Top3:苏州


根据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统计, 2022年苏州市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产值约为1053.12亿元,同比增长6.63%。其中吴中区凭借拥有多家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机器人产值在全市位居榜首。近年来,苏州市机器人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已连续两年位居“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排名榜“前三,成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增长极。


吴中正加速打造“机器人产业全国创新集聚第一区”。作为全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重点板块,吴中经开区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已集聚规上企业超500家。2022年,产业规模达980亿元,今年有望超千亿元,呈现快速增长和良好发展态势。


Top4:南京


2021年,南京35家规模以上智能机器人企业实现营收404.98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制造行业企业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超90%。当地涉及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有近百家,主要聚集在江宁开发区、麒麟高新区、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区域及板块。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诞生出埃斯顿、亿嘉和、熊猫电子装备、科远股份、中船重工鹏力、景曜科技等佼佼者。


Top5:北京


当前,北京市拥有机器人企业400余家,并涌现出一批专注细分领域,拥有专业核心技术、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创新能力方面,在机器人新型传动、人机交互、仿生等领域涌现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同时形成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实力方面,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等领域培育2-3家国际领先企业、10家国内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示范应用方面,实施50个左右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服务样板,工业机器人,服务、特种、仓储物流机器人应用取得新进展。


Top6:东莞


2014年起,东莞开始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同年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创建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发展东莞机器人产业。自2015年开始,基地采用基于项目和课题的办学模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截至2021年8月底,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创业实体80个,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元。整个东莞而言,东莞机器人企业规模以上约有163家,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0%。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新注册企业数量波动增长。截至2023年5月,东莞智能终端产业相关的注册企业超9000家,新增企业数量整体持续增长;2022年,东莞智能终端产业注册企业数量为2199家,达到历史最高峰。


Top7:杭州


2022年杭州高新区机器人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7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增速高达33.8%。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领域形成优势集群,机器人集群企业数超5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家,其中10亿元以上2家。


形成了“上游芯片和关键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的机器人产业链条。上游关键芯片、控制器、传感器等环节,集聚士兰微、矽力杰、长光辰芯、中控、红相等企业。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环节集聚海康智能科技、华睿科技、国自机器人、伽智科技等工业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小远机器人、南江机器人、阿尔法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企业;景业科技等特种机器人企业。下游系统集成环节集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远传信息、易思维、深度视觉等一批系统集成应用企业。


Top8:芜湖


芜湖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及特种装备的机器人全产业链条,集聚了上下游企业220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芜湖机器人产业园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拥有20万平方米的机器人孵化器,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现,涵盖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六大板块,形成了以研发、投融资、应用推广、人才支撑、产业链协同的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Top9:广州


2022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实现616.4亿元,同比增长15.45%,实现增加值111.4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广东省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16.57万台(套),同比增长2.1%,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


其中,广州布局工业机器人产业多年,先发优势明显,集聚了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再到下游应用集成的智能装备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广州已经引进包括瑞典ABB、日本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产业巨头,以及国机集团、新松、日松、科德、华鼎等国内拥有核心技术的机器人知名企业。在创新平台方面,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及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等相继入驻广州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在应用系统集成领域,瑞松科技、明珞装备、达意隆、松兴等都具有较强实力。


Top10:武汉


拥有众多大企、大所和强大科研实力,武汉机器人应用场景“起点”不低。据统计,湖北省机器人行业相关企业近100家,在武汉注册的占比超四成。其中从事机器人集成应用开发的占比超八成,它们中不乏细分领域冠军,奋进智能占领全国白酒酿酒上甑机器人领域85%的市场份额,库柏特零接触式智慧药房国内市占率第一。



中国机器人峰会转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