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16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正着力构建智能机器人应用标杆示范区。
14日,上海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临港峰会正式举行。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未来,临港新片区将围绕机器人整机、AI芯片、AI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智能算力、应用场景、研发科创平台、产业基金、高校院所、园区载体10大要素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底座,构建智能机器人应用标杆示范区。
当前,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达24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临港新片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能力,依托临港新片区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科技产业领域积累的优势,加速集聚一批产业投资基金项目,累计落地基金的总规模已逾3000亿元。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地区,上世纪70年代,上海交大、原上海工大(现上海大学)等高校已开始着重对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等基础学科进行研究。80年代,国内首批五个工业机器人也在上海研制成功。
今年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及对机器人行业的多项引导政策。《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1.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2.打造智能机器人终端品牌;3.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机器人应用;4.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加快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
全球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中国,而中国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上海。
2014年,上海市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2016年实现翻番;2019年再次翻倍,突破400亿元;截至2022年,已超过70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形成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机器人四大家族都将其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设在上海,占到了中国市场近80%。除此之外,国内机器人巨头新时达、新松等也都将上海作为扩大产业布局的重要根据地。
作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区域,上海拥有中国五分之一的机器人产值,据上海市委外宣办介绍,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6台/万人)两倍还多,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723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机器人定义着未来。这股凶猛力量,将给未来魔都带来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