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05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敲钟在即,“人形第一股”真要来了
12月第一天,人形机器人领域传来重磅消息: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通过港交所聆讯,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早在今年1月31日,优必选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因超过期限而失效。
8月25日,优必选再向IPO发起冲刺,而在10月1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境内企业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优必选的全流通境外IPO备案状态更新为“已接收”。
至此,成立已10年,历经9轮融资,估值千亿,被资本追捧为“明日之星”,屡次冲击IPO的优必选,终于走到港股门前。
若成功在港上市,“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尘埃落地,优必选或将彻底稳坐国内人形机器人头把交椅。
“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
ChatGPT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全球AI技术及市场格局,也为机器人赛道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强势站台,不仅带火了算力,也让人形机器人变身“人工智能终极形态”,成为各路玩家争相涌入的新兴赛道和国家的重要扶持目标。
火热背后,是人形机器人大多还未走出实验室,离商业化落地相距甚远的现状。
即使是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的优必选,也难逃围城。
面对连年亏损阴霾,以及复杂的行业竞争,优必选能否扭亏为盈,守得云开见月明,还有待时间检验。
光环加持的行业独角兽
春晚擦亮“金字招牌”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秉持着“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使命,专注于智能服务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生产及商业化,已覆盖多个行业的企业级和消费级应用场景。
2016年的春晚,是让优必选从幕后走上台前,被广大群众熟知的契机。
当540台优必选Alpha机器人在央视春晚广东分会场的舞台,同步起舞,“人形机器人”和“优必选”这个名字在网络上疯狂刷屏。
而经历一夜爆红的优必选,无疑是吃到了甜头。四登春晚,元旦晚会,元宵晚会,大运会开幕式……可以说是哪里人多去哪里,哪里关注度高去哪里。
被官方青睐的优必选,无疑在一次次刷脸中,知名度飞速提高,品牌辐射增强,不说家喻户晓,至少在科技圈也算是赫赫有名。
技术优势显著
优必选是我国较早一批自主研发机器人的企业,也是为数不多致力于人形领域的先行军。
优必选拥有全栈式的核心技术,在运动控制、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等方面都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人民网研究院最新公布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中》,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有效技术专利数达763,成功夺魁,与排名第二的本田拉开近百差距,在专利方面做到了“遥遥领先”。
成立至今,已成功孵化出Alpha、Walker、优悠、寻觅等多款知名机器人产品,产品矩阵涵盖人形机器人、AI教育、商用消费、疗养、工业等众多领域。
在产品力量的支撑下,优必选被认为是国内最具实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之一。
然而技术只是产业链的一环,想要技术转化为产值,离不开完备的商业体系,而这恰恰是优必选,也是众多机器人公司所面临的重大瓶颈。
融资造血,业绩难撑市值
连年亏损,烧钱难回收
据招股书显示,2020财年-2023年前六个月,优必选的营业收入分别约7.40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2.84亿元、2.61亿元。2020-2022年收入整体增长36%,而2023年前六个月的收入同比减少7%。
整体上看,优必选的收入增长趋势还较健康。而公司的营收情况却不容乐观。
不过短短3年半的时间里,优必选累亏金额已经超30亿元,深陷“增利不增收”的泥潭。
随着材料涨价、人力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也在上升。
按照产业链下游的传统商业模式,机器人生产商大多依赖购买原材料后加工制作为主要盈利模式。
因此,一旦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而下游产品定价市场又难以接受调涨,毛利空间自然会压缩。
而优必选作为技术先锋,每年投入大额资金用于产品研发,从2022-2022财年财年来看,其研发费用占比分别高达58%、63%和42%,几乎把大半营收都投入了研发。
长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产品销量却没跟上,无疑给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带来了新挑战,直接导致公司利润缩水,持续亏损,这也成为外界诟病优必选的一大“硬伤”。
拿公司人形机器人Walker来说,作为优必选的“拳头产品”,它不仅是目前全球唯一能量产交付的人形机器人,更具备语音交互、引导接待等功能。
按理说这类多功能机器人,不应成为庸俗的“展示模型”。
但连续三年,Walker系列的销量分别1台、8台和1台,三年仅售出10台,王牌产品却没撑起销冠位置。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定价颇高,从招股书看,Walk主要还是瞄准B端用户,用于教育和通用商业目的,显然对于C端用户而言,百万元级别的价格难以带来实质性的使用价值。
二是功能有限,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产品或服务满足了用户在某一层次的需求后,用户的其他更高层次需求便会主导,继而推动市场需求升级。
然而Walker在智能化、人机交互方面还有待提高,若仅能满足用户基础性需求,显然无法进一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类似的案例还有Alpha。
作为优必选早期产品,Alpha的性价比与易用性已具备优势,但近年来,由于教育机器人市场竞争加剧,Alpha的销售份额也受到蚕食。
由此可见,核心产品难以突破现有价值天花板,已成为制约优必选商业化的重要因素。值得庆幸的是,优必选显然也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业绩不佳的情况做出说明:
“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大规模商业化过程可能不如我们预期顺利,这或会导致不利的市场地位及削弱未来的竞争力,并影响我们的经营业绩。”
融资造血,艰难爬坡
自2012年成立以来,优必选科技完成了多轮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腾讯、启明创明、工商银行、鼎晖投资、科大讯飞、泰国正大、海尔、澳洲电信、居然之家、民生证券、中信金石、民银国际、中广核、松禾资本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及投资机构。
据招股书显示,直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总募集资金约人民币56.1亿元。
资本加注下,优必选估值也在一路飙升。
在2023年4月18日发布的以估值250亿人民币的估值位列《2023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位列第251位,尽显独角兽的吸金能力。
股东方面,比亚迪联合创始人、正轩投资董事长夏佐全,曾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优必选科技,至今仍是公司主要股东及董事之一,持股6.58%,是除创始人兼CEO周剑以外的第一大个人股东。
而腾讯科技在IPO前,也曾押注优必选,现持有公司0.98%的股份,并与优必选科技在产品层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人形机器人产品。
机器人本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没钱研发就没有产品,连产品都没有更别别谈市场,于是亏损之下,融资成为造血新出路,成为机器人行业规避不了的叙述主线,企业踏上融资、研发、亏损、再融资的循环之路。
在奔赴港股之前,优必选曾计划在深交所A股上市,并先后接受了中金公司、民生证券的上市辅导,但一直没能走到递交上市申请的这一步。外界多猜测是连年亏损的财务数据难过深交门槛。
作为行业先行者,优必选在商业端的痼疾已经持续多年,倘若无法打开局面,公司的后续发展无疑将步履维艰。
而此时此刻,全球对机器人、元宇宙、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领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优必选正可以顺势而为,抓住市场对新兴科技概念的追捧,争取更多外部资金的注入,这对公司破局至关重要。
理想情况下,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或许能助力优必选解决资金不足、技术迭代等一系列难题。
而此次若上市成功,优必选不仅能给老股东们一个“交代”,更能打开融资新渠道,开拓新市场,为公司进一步输血。
人形机器人还能狂奔多久?
技术与成本
早在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真人大小的智能人形机器人WABOT-1便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诞生,标志着人类在这一领域的首次尝试。时至今日,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
在这个被许多科技爱好者视为“人工智能最后一公里”的领域,大量理想主义色彩的预言一直伴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构想无疑激励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但与之相对的是商业实现的现实困境。
而事实上,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全球先进的人形机器人也多停留在样机或概念验证阶段,距离商业应用与批量交付仍有一定距离。
人形机器人产业距规划化应用还有多远?这背后所对应的,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实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人形机器人不同于工业机器人,其更接近人的外形、大小和运动方式,需要承担诸如语音交互、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等任务,整体系统复杂度远超过传统机器人。
这使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现今机器人产业技术实现难度最大的赛道。
马斯克曾预计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潜在市场规模高达几亿台,并希望最终售价能够低至2万美元,但马斯克并没有给出相关研发策略或证明材料来支撑它的判断。
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将其自主研发的“远征A1”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成本定在20万元,但在采访中他表示,“不是我们希望做到20万元,而是如果做不到20万元的价格,就根本没办法实现商业落地”,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当下阶段,人形机器人单机成本过高,性价比低是这一领域所有玩家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与马斯克的预判存在显著差异。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形机器人想要在消费级市场获得商业成功很难,想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或许比预期要慢得多。
困兽犹战
如果说技术与商业模式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商业化的最大内在阻力,那么当下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也是外在的重要制约因素。
首先,下游应用领域有限,市场空间狭小,这主要源于人形机器人整体性能限制,无法胜任大多数工作岗位的需求。
其次,下游客户群体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很多潜在用户并不理解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定位,也很难接受其高昂价格。
困难固然存在,但并不意味着行业前景黯淡。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以销售收入计,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由2018年的114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2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8%。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292亿美元。
而在国家政策方面,人形机器人也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今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提出了产业目标与时间表,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拐点将在2025年左右到来。
可见,尽管目前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但未来3-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迎来新机遇的关键期,倘若错过,后续的市场博弈势必会更加艰难。
风口之下,优必选将如何破局?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