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4-11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人形机器人,这是一个诞生了50年、却长时间被认为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潜质的事物。然而回顾2023年,在短短的一年中,这个赛博朋克式的人类终极幻想,却正以难以想象的速率,从实验室中走出来。
4月2日,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的参会企业,共同构建了中国如今蓬勃滋长,却又尚未孕育成型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
下游机器人本体方面,与会者既有成立八年的乐聚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也有成立不足半年的开普勒机器人,甚至还有刚发布新品机器人的浙江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在配套零部件端,尚未形成行业标准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包容着拥有各类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百舸争流。一批制造人形机器人机械手、机械臂和机械腿的集成式配件玩家,也开始在人形机器人生态中涌现。
而在具身智能上,科大讯飞更是携其多模态感知大模型出场,试图构建自己的人形机器人生态圈。
有意思的是,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中,这些机器人本体企业或人形机器人部件集成配套企业,有的尚且拿不出明确的产品报价,有的却已经明确打出“成本价赚吆喝”的势头,来对这个在襁褓中的行业投石问路。
产业化的开端
“过去一段时间,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已经逐渐成熟,未来人形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的天花板、市场份额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宇树科技联合创始合伙人陈立在生态大会圆桌论坛上表示。
“原来可能主要偏向研究,现在开始逐步去做一些行业应用。一开始应用在工业、能源等相对固定的场景,未来我们非常希望人形机器人可以进入千家万户。”陈立表示。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也分享道,“我们是2016年成立的公司,成立之初的想法就是做人形机器人或双足机器人。但是直到2023年之前,人形机器人都还是一个很冷门的赛道,几乎没有依托人形机器人本体去融资的企业出现。”
“但是,自从人形机器人开始火爆,我们更多的是论证人形机器人该如何走下去。以前还会给大家科普人形机器人如何用双足行走,如今大家关注的都已经是具身智能如何在产业链和场景中的应用,这是这7年以来的质的变化。”冷晓琨补充道。
宇树科技与乐聚机器人这两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前者的人形机器人刚与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大会上“共舞”,而后者则因与华为“盘古大模型”具身智能的联姻,近期方被推上行业头条。
人形机器人的火热所感染到的不只是机器人本体企业。
爱仕达子公司,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钱江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副总经理孔民秀表示,过去公司大部分机器人瞄准工业集成领域。但随着爱仕达在厨房领域的深耕,其发现结合了工业机器人的半人形机器人能在智能厨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又如柔性触觉感知行业的“尖兵”帕西尼感知,也着实在人形机器人的感召下被“带火”。“我观察下来,我们的身体已经跟不上脑子了”,帕西尼感知创始人许晋诚表示,按照当前语言模型的迭代速度,已经非常接近具身智能实用的边界了。“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我们的硬件,在中国打造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供应链。”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在大会中表示,当前技术仍然有待突破,真正的场景落地还“看不到边”。
“现在行业过多关注机器人的‘人形’,但我认为我们现在必须关心上半身,关注脑袋和手。”赵杰表示,“机器人的核心要务在于数据,在于提质增效。人形机器人再好,做不到技能性的工作,无法对人进行替代,它也是没有市场的。”
许晋诚也更关心人形机器人成本和可靠性的问题。
“目前本体厂商面临许多问题,首先,由于人形机器人自由度数量持续上升(普通工业机器人自由度在7个以下,人形机器人通常达到40个左右),所以可靠性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其次依然是性价比的问题;第三则是智能化的问题。”许晋诚表示。
以工业为始
至于人形机器人未来会在哪里先落地,行业人士的观点几乎异口同声。
“人形机器人是行业中的新增长点,但它并不是颠覆性的,大批量生产仍然会依靠工业机器人。我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最早突破的可能还是工业场景。而在服务家庭、服务服务业上仍然有一段路要走。”赵杰指出。
陈立则表示,“人形机器人要在两三年内进入千家万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进入工业场景确实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在制造业,许多前期工序都会由机械臂来制造,但在总装方面仍然要依靠人。”此外他认为,能源领域的巡检等固化的流程下,人形机器人进入此场景是接下来比较容易实现的。“总体来说要逐步探索,不能一蹴而就。”
许晋诚指出,工厂目前仍然是标准流程下的作业,因此能够帮助工业人形机器人快速进行部署。
冷晓琨则表示,核电站、车厂等场景,这些对于人形机器人市场容量,甚至部分人形机器人的上市来说都是足够的,这些场景也是产业化最快的路径。
与此同时,行业人士也谈到了价格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效率的意义。
陈立指出,人形机器人本体使用成本应该控制在同岗位工人一到两年的工资以内,这一成本不止包括本体主机价格,也包括了配套解决方案的价格。
对此,冷晓琨建议道,相关补贴措施能帮助行业早日实现快速落地。“人形机器人定价,本质上还是要让工厂‘算得过来账’。但就像早期新能源车一样,其并不是依靠算账打开市场,而是依靠相关的政策补贴来推动。因此我认为,至少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早期,政策补贴的推动仍然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