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每日峰报】3月26日:神经外科机器人助力,马斯克有望实现大脑数据下载;工信部: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抗疫一线

发布时间:2020-03-26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看每日峰报  了解机器人行业那些事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最快今年人体测试,最终目标是下载大脑数据

▲▲▲

据外媒报道,埃隆•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you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有望于今年展开人体测试。据悉,Neuralink的设备将使用传统的神经外科方法,在神经外科机器人的帮助下安全、无缝地植入。这种神经外科机器人“每分钟插入6根线(192个电极)。每根线都可以微米的精度单独插入大脑,以避免表面血管生成,并针对特定的大脑区域”。据了解,Neuralink是马斯克于2016年成立,该公司正在探索人脑如何与计算机连接,旨在解决脑部、神经等疾病。不过,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是将人脑下载到电脑中,实现脑机融合,开启“超人认知”的全新时代。

[摘编:环球网、雪球]


王耀南院士团队“智造”防疫机器人正式上岗

▲▲▲

日前,湖南大学向湖南省人民医院捐赠2台“防疫”机器人,包括医用喷洒消毒机器人1台、医用紫外消毒机器人1台。此次捐赠的“防疫”机器人由王耀南院士领衔团队,联合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方力量历时40余天研制。研发团队在调研定点医院消毒任务需求后,针对疫情防控与消杀、智能消毒与巡检、机器人药品配送等场景,研制了医用紫外消毒机器人、医用喷洒消毒机器人、医用物资配送机器人等系列机器人。

[摘编: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


第一款AI药物诞生:英公司“光速”制药碾压传统研发

▲▲▲

据媒体报道,近期英国初创公司 ExScientia 称,他们已经使用人工智技术开发出第一款药物。这款药物可用来治疗强迫症,不久将开始进入临床测试阶段。需要强调的是,这款药物从提出概念至今不到一年时间。由于新药研发是一个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据《自然》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药的研发成本大约是26亿美元,耗时约10年,成功率不到1/10,一年时间的速度对于药品研发而言无异于高速列车。

[摘编:新京报]


工信部: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抗疫一线

▲▲▲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在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有效运用,主要是在疫情监测、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谢少锋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湖北武汉等抗疫的一线以及全国数百家医院,服务人群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达到数十万人次。

[摘编:新华网]


落子“天元”瞄准新基建,旷视发力AI基础设施建设

▲▲▲

3月25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旷视举行了一场线上发布会,正式推出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并开源其核心组件——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据悉,“天元是一个训练推理一体化、动静合一的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会上,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TO唐文斌还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给出了新的定义,他认为只有AI芯片平台和AI生产力平台能够被称为AI基础设施。“我们希望天元不光是旷视成长的基石,也能够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AI在各个领域更好的应用和落地。”

[摘编:中国青年网]


斯坦福大学创建的踝关节外骨骼,有望用于“最后一英里”

▲▲▲

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师已经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电动外骨骼,可以将其绑在使用者的腿上,从而使跑步更加轻松。该团队测试了两种不同的辅助模式:电动和弹簧辅助。在电动方式中,电动机会拉动一条电缆延伸到腿的后部,并在脚趾离开地面时延长脚踝。在对11位经验丰富的跑步者进行的跑步机测试中,研究小组发现,与没有外骨骼的情况相比,这种方式使它的运行起来容易了15%。它还可以将跑步者的速度提高10%。按照目前的形式,它可能不会允许使用者慢跑去公园,但最终可能会被用作最后一英里的交通方式。【中国机器人峰会

[摘编:cnBeta]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