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峰咖】李德毅院士:用AI技术构建千千万万的特定机器认知脑,可以倒逼人造生物脑

发布时间:2020-09-12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在漫威美剧《神盾局特工》中,一名人工智能机器人意外学会了超越人类的科学知识,原本应该救人的机器人却意识觉醒,并为自己建造了真正的生物“大脑”,开始建造仿生人来替代人类。虽然剧中最终人类战胜了AI机器人,若现实中发生这样的情况,AI真的会拥有个人意识进而征服世界吗?


当下机器人取代人类的“焦虑”层出不穷,就目前现有技术而言,虽然不能小瞧人工智能,但其仍处于“弱智能”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此前在中国机器人峰会上指出,“认知能力功能化之后,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千千万万特定机器认知脑,并通过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和大数据,或许就可以‘倒逼并逼近一个人造生物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知识工程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李德毅院士提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科学和技术的研究,知识工程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脑认知的主要外在表现是语言认知和图像认知,人工智能即使能在计算与记忆能力上远超人类,但在适应环境和自主作出决策的能力方面,却十分困难。

在李德毅院士看来,想要真正打通“智能”这道关卡,还需打破学科壁垒的生殖隔离。指出,长期以来脑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犹如两条平行线,而认知神经学和认知物理学的融合相当于碳基生物脑和硅基电子脑形成“杂交优势”,其势将会猛不可挡。

如果人脑特定问题域的认知能力可以先局部地形式化,哪怕在微观上不具有组织结构的相似性,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千千万万“一脑一用”的认知脑,并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就可以倒逼并逼近一个“一脑万用”的人造生物脑。

无论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是个体智能还是群体智能,都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的供给能力,是创新的原始驱动力量,是生产力中的核心生产力。可塑性是脑认知的基础,人的一生都在做不同程度的神经突触的修建,弥散在人脑神经网络环路中的记忆、计算和交互认知,是人的生命中通过大数据不断的学习、演变进而变成知识工具。AI+认知工程如何改变机器人呢?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将汇聚众多机器人领域顶级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多方位、多角度交流探索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蓝图及应用,共推产业发展,举办更加深入的产业对接活动,共推产业发展,为机器人行业提供创新大平台!因疫情防控需要,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将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衷心希望各位业界同仁继续关注峰会官网官微公告,及时了解峰会最新动态!期待与业界同仁们共同见证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浪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