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机器人峰会 >> 大会新闻

机器人领域迎来天时地利人和 新物种快速发展无天花板

发布时间:2020-12-04发布人:中国机器人峰会

在技术演进的全球红利和供应链逐渐成熟的产业规律之外,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还有一些特殊机会。政策利好叠加全球最大、场景最丰富的制造业市场,为起步于中国的机器人初创公司或跨界新玩家提供了很好的“新手村”。

机器人领域享有天时地利人和

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认为,中国的机器人领域正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天时”,即国家的支持与政策红利。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施压短期看会带来一定抑制,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刺激。

“地利”,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最大中心,规模大,且有丰富的生产、制造和消费场景。这是自动化的土壤,也是机器人公司的机会——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地方验证技术、标准化下来,就有机会推广到全世界。

投资了斯坦德的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朱嘉告诉「甲子光年」,中国3C等行业中的新兴生产工艺和产品的出现,会带动上下游零部件、组装等整个产业链发展,从而出现很多新兴工厂,而这些工厂也会有更多的物流自动化需求。

二是人才优势。

这首先表现在信息科技、信息工程相关人才的总数上: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673万人,同比增长4.7%。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今年世界智能大会上表示,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数居世界第二,工程师队伍将继续增长,“工程师红利”将接替“人口红利”。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但也非常重要的点是则人才结构的优势。

一方面,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AI、自动驾驶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创业创新浪潮,涉及互联网、软件、硬件领域,这为对软硬综合技术有需求的机器人行业沉淀了一批“高端人才”。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就提到,如果将自动驾驶面对的开放道路和载人场景稍微缩小一些,放至工厂或者仓库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及无人场景中,就能直接实现“降维打击”。

最后,已运行一年多的科创板,则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资本面利好。

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让“深口袋”的一线美元基金和CVC开始纷纷进入或加持机器人或者说广义的自动化、先进制造领域,他们想瞄的,是下一个百亿、千亿级的大机会。

机器人行业的状态和B2B有些像

被光速和源码联合领投的斯坦德,今年的融资其实颇多坎坷。这也体现了当前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赛道的整体看法:看好与反对不一,远未形成共识。

争议的背景是无法忽视的事实:机器人创新、创业,没那么容易。

仍以工业、物流领域的移动机器人为例,除极智嘉、快仓、海柔创新等创业公司,海康威视、新松等老牌企业也在该领域布局,海康威视也已在工业物流领域进行布局。

斯坦德王永锟告诉「甲子光年」,目前在行业内面临的“价格战”压力主要来自于海康机器人,但由于海康机器人的主要精力还在电商仓储二维码导航领域,在激光导航领域投入的资源并不多,当前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长期来看,创业公司也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业市场足够大和细分,创业公司需要保持技术的领先、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或相对空白的场景中,持续的技术、工程和产品迭代则对机器人公司的研发能力提出了超高要求。

在海柔创新CEO陈宇奇看来,目前行业内“90%的痛点问题都还没被真正得到解决”,例如10米高货架的智能化改造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购物节订单量增长10倍的情景,如何处理大小件混场的存储和发运问题等。这些问题靠人工很容易解决,但靠机器人当前还比较难。

第三,对开始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的新公司来说,还有技术之外的新挑战:如何跟上从数十到数百乃至上千客户量级的交付的节奏?

已经走过行业破冰期的梅卡曼德今年的客户数较去年增长了三倍,大量的交付任务对团队考验非常大。用创始人邵天兰的形容,公司现在的发展,不是靠某一两方面出奇,而是要守正,相当于产品、组织、和团队动作,每方面都要做到很高的标准,不能有短板扯后腿。

源码资本张星辰认为,机器人行业的状态和B2B有些像。B2B赛道也经历了几轮波折:2013~2014发展起势,2015~2016年回落到低谷,直到2018年有所恢复,2019~2020大部分项目的基本面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行业再度被市场认可。

从业绩数据上看,当前机器人企业并未发展到稳定状态。根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2019年AGV/AMR机器人行业接近90%的企业营收都在亿元以下,销售额过亿的企业约18家,包括海康机器人、新松、极智嘉、快仓、旷视等,多为成立较早的传统AGV企业。对新兴机器人企业来说,“亿元大关”还是当前的一个门槛。而从1亿门槛至4~5亿,再到10亿,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

机器人新物种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争议,机器人领域可能更明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目前获得头部一线基金和CVC支持的,不是“行业老炮”,而是相对年轻的团队。

机器人领域热门项目中,CEO平均年龄不到35岁,云鲸智能、梅卡曼德、斯坦德、XYZ的创始人均出生于1990年前后。

有从研究所进入工业界的创始团队,如思灵机器人创始团队均来自于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研究所,或者是脱胎于机器人比赛的年轻团队,如XYZ Robotics、斯坦德机器人。

梅卡曼德创始人邵天兰认为,科技公司里需要有两股牵引力,一股是创新力量,打破常规,另一股力量来自于行业经验的积累,循规蹈矩,两种相互平衡。

“如果公司一把手非常保守、行业经验非常丰富,下面的人很难往前拽;但如果公司创始人是年轻人,太过于天马行空的话下面的人是可以往后拉的,让公司不至于失控。”邵天兰告诉「甲子光年」。

不过最终谁会进入决赛圈,现在难以判断,不同公司的产品形态和发展路径也在呈现多样化。

一部分先行者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极智嘉提出的“RaaS”(Robots as a Service,机器人即服务)销售方式,擎朗采取的租赁模式,都可减少客户的初始投资。

产品相对通用的机器人企业,正侧重于拓展产品线和规模化交付。目前XYZ正将产品线从物流小件拣选场景,扩充至物流大件拣选、工业场景上下料以及产线配料场景,并持续提升“内力”,通过提升产品的标准化而非人员的堆积来增强批量交付的能力。梅卡曼德当前关键是将产品规模化交付,和集成商合作以降低部署成本和使用难度。

另一路径是从做产品到做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如斯坦德机器人。王永锟称,斯坦德的商业策略就是覆盖细分行业头部客户。汽车工业培育了数家工业机器人巨头,斯坦德也可以伴随着3C、半导体等行业发展,“重走发那科之路”。

这是个没有固定天花板的领域——机器人本身对人工的替代会分阶段逐渐进行,机器人功能却强替代比例会越大。

更智能的时代也会出现机器人新物种。源码张星辰认为,在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形态中,手眼协调会处于关键位置。

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称,他们目前投资的很多仓储场景的机器人企业还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包括AGV、托举、分拣、码垛等类型的机器人,当这些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互连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对于中国的机器人创业者来说,他们正踩着天时地利,面朝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未来,谁能率先越过黎明前夜还是未知数。在这个系统性机会面前,所有人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力往前奔跑,跑进整个行业的明天。

返回